百部经典述党史
第四十期:《松花江上》
发布时间:2021-08-09  |  查看次数:[]

经典诞生

1936年秋,《松花江上》这一饱含血泪和悲愤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抗战歌曲诞生于西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一经面世便唱响古城西安,然后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风靡中华大地。它如泣如诉、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可以说,《松花江上》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也是至今仍然激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不朽之歌。这首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为了亿万人高唱的战歌,鼓舞了人民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战斗热情。

<作者简介>

张寒晖(1902——1946),原名张兰璞,字含晖,河北定县人(今河北省定州市)。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46年3月11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


经典赏析

歌曲为降E大调,其曲式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它的歌词通俗易懂,旋律容易上口,最重要的是它与时代息息相关,反映了时代与人民的呼声。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它的歌词以第一人称来写,字字血泪,犹如诉说着亲身感受,它把北方女性在坟前恸哭不幸失去亲人的哭声变成曲调,似歌似哭、如泣如诉,歌者无不下泪,听者无不动容,激励了一代代人,它是那种真正能凝聚人心且脍炙人口、真正能引起大众心灵共鸣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

党史汇聚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但是有这样一首歌,它的威力恐怕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因为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抗战的局势,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它在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后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名人事迹>

在阎肃的生平事迹中,有很多东西值得追忆和总结。而在人们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创作的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剧《江姐》。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2016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北保定,中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空政原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文职特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阎肃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分队长,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等职。代表作品包括歌剧《党的女儿》《江姐》,歌曲《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京剧《红岩》《红色娘子军》等。2016年2月12日,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党史延伸

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所作的演讲中,在谈《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时,也曾经感慨地提到:“成千上万的青年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其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的野心,继九一八事变后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展开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方针,上海、太原等大城市相继失守,半壁河山惨遭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而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大搞屈膝求和的阴谋……

可见,当年这首歌的流传程度与感人的力量有多强。凡此种种,都证明了《松花江上》不可抵挡的魅力。一首歌曲对一个民族的激励和振奋。多少年来,《松花江上》以其悲怆激荡的音符,永远留住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留住了民族的辛酸血泪。《松花江上》是当时祖国山河的代称与象征,震撼、振奋了多少人,多少进步青年唱着这首歌奔向延安、奔向战场,民族心灵的创痛,悲凉愤懑的气氛,那东北沦陷的痛苦,多少年后仍令人闻曲悲叹、感发兴起。《松花江上》的旋律,将永远激荡在民族的心灵史上,成为那段血与火岁月的印记,使我们激愤,使我们叹惋,使我们清醒,使我们奋起。


上一条:第四十一期:《歌八百壮士》 下一条:第三十九期:《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关闭

版权所有:9001cc金沙以诚为本 陇ICP备05000590号 通讯地址:甘肃张掖环城北路846号 邮编:734000
网站维护:9001cc金沙以诚为本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电话:0936-8282013 传真:0936-828201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