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2018年9月28日第6版(理论周刊•纵深)刊发了兰州大学王建新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9001cc金沙以诚为本高荣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黄达远教授共同撰写的《河西走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文。至此,由《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与陕西师范大学-9001cc金沙以诚为本“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 共同策划并倾力打造的“从走廊发现中国.河西走廊”专栏将河西走廊研究推向新的高潮。为全面研究河西走廊并以此开展走廊地带的深层理论探索,负责智库建设的陕西师范大学、9001cc金沙以诚为本两校专家学者,数以百计参与智库建设和理论研讨的兄弟院校专家及中国民族报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从理论和现实中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民族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2018年3月《中国民族报》刊发“从走廊发现中国.河西走廊”专栏第一篇《从河西走廊看“多元互构”》以来,本专栏已先后刊发了研究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区域、民族、生态等多领域、深层次理论文章十三篇,以河西走廊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存在和内在规律为切入点,研究内容涵盖了祁连山边一位藏族老人的人生史、河西走廊上的盲艺人之歌、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研究,民族互动与走廊语言文化的形成、走廊市场体系与“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河西走廊商贸网络中的民族互动、河西走廊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为数众多的汉人融合于少数民族及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史中的政治与社会逻辑等民族关系发展演变中重大事项的深度挖掘,“过渡地带”视野下的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与中国西北疆域、从敦煌哲学看河西走廊的多元文化共生等跨越多重边界的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河西经验等民族发展的规律性探究等多维研究理路。本专栏聚焦中国历史进程中民族走廊独特的绿洲道路,提出了“绿洲”作为历史社会文化空间的重要性,强化了走廊地带跨边界的民族认同和多元文化互鉴共荣、和谐共生的内在机理,从而对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新的认知思维。
河西走廊是极具特色的文明过渡地带,深刻理解河西走廊上的文化共生现象,对于全面审视人类文明历程、构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河西走廊新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建设给河西走廊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对以河西走廊为代表的文明过渡地带的深入研究应坚持以历史为镜鉴,以现实为坐标,确立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走廊研究所肩负的使命,始终坚持以解决新时代民族研究必须应对的挑战和难题为导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完善宽领域、深层次、多学科的民族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功能,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深入合作交流中全面推动河西走廊的区域研究,充分体现本领域研究在重新定义相关学科的问题域、确定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形成机理,全面呈现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过程,在重新书写历史并创造历史的进程中建立符合国家战略的河西学派。
中华文明在多元格局中存在若干个极具影响力的文明过渡地带,这些在地缘结构、生产方式和文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多元文化区域在中华文明的生成和变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河西走廊是我国唯一的一条连接中原腹地、戈壁绿洲、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的陆上通道,这种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为河西地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典型地带。本专栏通过对河西走廊的深入研究表明多元文化共生是促进文明交流最深刻的理念,体现出世界历史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中渐进而又深远的民族认同,并在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中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